新闻中心
 

新闻中心

浙江海盐64岁“剃头匠”的画中人生

文章来源:作者:安安 发布时间:2023-07-21 16:01

在嘉兴海盐沈荡镇上,小小的新艺理发店已经开了23年。这家小店虽不起眼,但在当地知名度很高。

今年64岁的徐铭泉是这家店的店主,也是唯一的理发师。人们知道他,不是因为他的理发技艺,而是因为他会画画。

有顾客就剃头,没顾客就画画。对于“剃头匠”徐铭泉来说,理发为了生计,画画才是生活。

老式理发店里藏着“翰墨斋”

新艺理发店从外观看,简陋且老式。推门而入,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大大小小十几幅书画作品。

这些书画作品全部出自徐铭泉之手。小小的店面一年租金2000多元,外屋作为经营场所为顾客提供理发服务,里屋则是他日常作画、写诗和休憩的一片天地——“翰墨斋”。

徐铭泉从小喜欢画画。初中毕业后,徐铭泉在理发店学徒,跟着师父一边学手艺,一边画国画。几年后,徐铭泉进入海盐县城的地毯厂从事地毯花纹设计工作。无奈后来遭遇下岗,徐铭泉只好重新拾起剃头手艺。

“翰墨斋”是徐铭泉自己取的,颇具诗意。他解释说:“翰墨是古人的笔墨,斋是古时的房子。”这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画室里,正中一张方形书桌上,散落着颜料、画笔、宣纸;木柜、抽屉、板凳上堆放着他的画作。徐铭泉说每天来到“翰墨斋”心就静了,有了着落。在这里,他也越发认真钻研国画。

坚持自主原创,活到老学到老

对于绘画,徐铭泉有自己的坚持:从不追名逐利,只专注自我,坚持原创。他钟爱写意画,但很少临摹,一有灵感就立刻下笔。

绘画,徐铭泉主要靠自学。“苦练,多学,多看,自然能悟出来。”徐铭泉回忆自己曾经甚至不懂宣纸是画国画必需的纸张。但如今,他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笔墨气力,在宣纸上自如作画。

徐铭泉反复强调绘画的技艺需要与时俱进。现在回看几年前的作品,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,只有不断推翻不断重建,才能越画越好。

他说会坚持终身学习,就像他画笔下的蒜头一样:“蒜头发芽到成熟,单靠自己的内在能量求发展是不够的,只有向外不断地吸收土壤中的营养,才能成功。”

出一本画册,办一个画展

这些年,徐铭泉的生活固定在家与理发店两点之间,因为要照顾90多岁需要长期卧床的老母亲,他再没有出过远门。他的画笔之下,除了花鸟鱼虫,还有山川河流,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远方的向往。

这些年知道他画画的人越来越多,他的画虽不能跟专业画家相比,但有的顾客也蛮喜欢的。徐铭泉的画作售价多在100-500元之间,有时客户来理发,顺便买一张;有时一些听闻雅名的顾客,还会特意来理发店求画。徐铭泉认为这是一种认可,比收到理发钱更开心。“但是我不是为了卖钱才画的,就算没有人买,我也会画,出发点就是爱好。”

徐铭泉坦言,从没打算关店全职画画,更多的是将绘画当作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性。如今,这个小镇“剃头匠”最大的愿望就是出一本画册,在镇文化站或者县里办一个小小的个人画展,圆自己的梦。(报道员刘行)

关闭